自律|维权|协调|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众服务 > 文明服务 > 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刘禹锡:陋室扬清风
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刘禹锡:陋室扬清风
发布时间:2020-07-10 浏览: 0

郑州市区往西15公里的荥阳市,自古便是钟灵毓秀之地,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文化名人灿若星河,“诗豪”刘禹锡就出生在这里,逝世后也在此高卧长眠。


刘禹锡,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是继盛唐之后唐诗又一高峰——“元和诗坛”的杰出代表。提起刘禹锡,很多人只知道,他是那个写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伟大诗人,或是那个留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经典名篇的文人墨客。但他还是唐朝中期著名的监察御史,他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同样应该被后人所熟知。


刘禹锡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和其他众多郁郁不得志的诗人相比,30岁以前,他的人生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从19岁开始,他游学长安、上书朝廷,21岁,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经过努力又当上监察御史,23岁授太子校书,仕途一片大好。然而,和自己的前途相比,他更担忧国家的发展。唐朝中期,宦官当道、国力倾颓,面对现实情况,刘禹锡参与并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永贞革新”。


这场革新运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恢复唐王朝的兴盛。改革中,刘禹锡针砭时弊,不断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远见的建议,对唐中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颇为著名的“取消奉常制度”,当时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不断讨好皇帝,进而向皇帝进贡金银珠宝得财物,此便称为“奉常”,取消这项制度后,皇帝能够更加公正地处理国事,百姓的负担也大大减轻,此举也是他受后人大加赞誉的原因之一。


这项改革受到宦官权贵以及藩镇军阀的强烈反对,仅持续了146天便以失败而告终。刘禹锡被贬谪到边疆地区,从人生巅峰跌落谷底。多年后,刘禹锡奉召回京,当他看到物是人非的京城,朝廷到处都是趋炎附势、贪污腐败之徒,作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暗讽。果然,这首诗流传出来以后,他再次被流放,他当然知道后果,但是他不畏强权,不顾自己个人前途,也要揭露这种不正之风,即便再次被贬,他仍心甘情愿。


当他被贬谪安徽和州时,当地知县处处刁难他,把他的住所安排在无人居住的荒凉之地,刘禹锡却在自家门口张贴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得知后,恼羞成怒,下令将他的房子搬到更远的地方。当看到刘禹锡依旧悠然自得的状态,他再次责令刘禹锡搬家,这次的住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也就是在这里刘禹锡写下千年名篇《陋室铭》。


从刚正不阿的监察御史跌落到边州司马再到被知县处处刁难的和州通判,刘禹锡始终不变的是清正廉洁的品质和爱民如子的博大情怀。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是他乐观向上、不愿与佞臣同流合污的真实写照。


细数刘禹锡的一生,前后共被贬23年,但他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丈,及至被流放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他仍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外,他兢兢业业,无论流徙何处,都能够认真履职,或免赋减税、或赈济灾民,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千百年后,刘禹锡和他的作品还是被后人所称颂,然而当时曾经讽刺、排挤他的那些势利小人,早已随黄土灰飞烟灭。


时间回到1000多年后,2005年荥阳市政府以刘禹锡的墓为基础,建立了当地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后来,又在园内打造了荥阳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廉苑,这既是对刘禹锡的缅怀,又能够引导人们以史为鉴、崇廉拒腐。廉苑共分为“序厅”“廉之荥阳”“廉之史迹”“廉之警示”“廉之启迪”五个展厅,建成以来,各地党员干部和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沐浴廉意、启迪廉思。而“诗豪”身上所散发的廉洁文化也必将启迪后人、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