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余庆(745年-820年),字居业,今河南荥阳人,唐四朝居将相之任,为官近五十年,时刻砥名砺行,不失儒者之道,并清俭率素,终始不渝。
贞元元年(785年),郑余庆被任命为工部侍郎知吏部选,负责为朝廷选拔官员。当时不满20岁的韩愈在京城投文于公卿显贵间,但却常常遭受冷落。郑余庆见到韩愈的文章后,大加赞赏,并予以举荐。自此韩愈声名鹊起,官至礼部尚书。被贬后,郑余庆仍一心为国举荐人才。诗人孟郊在其举荐下踏入仕途,历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等职。
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说:“郑余庆铨选极公。余同祖兄弟被选,本已授湖州县尉,后被郑余庆唤回并告知,若尔这般优者,全场不过五六人,不应草率相待,当重褒奖,如此方体现铨选之公。”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继位,征拜郑余庆为尚书左丞。同年八月,唐宪宗继位,又擢升郑余庆为同平章事。当时,中书主书滑涣与内官典枢密刘光琦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宰相杜佑、郑絪都对他们加以姑息。后郑余庆升任宰相,在一次议事时当众斥责滑涣。
元和元年(806年),郑余庆被免去宰相之职,贬为太子宾客。八月,滑涣贪赃事发,被赐死。唐宪宗听闻郑余庆斥责滑涣之事,对他非常敬重,改任他为国子祭酒,后拜河南尹。
元和六年(811年),郑余庆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并为病逝的太子李宁撰写《惠昭太子哀册》。后来,医工崔环由淮南小将被擢升为黄州司马。郑余庆认为诸道散将不能无故便被授为五品正员官,而且当时并无缺职,遂将敕令封还,为此得罪权贵,再次被贬为太子少傅(虚职),兼任太常寺卿。
郑余庆为人清廉俭朴,品德高尚。一日,他忽然宴请亲近的官员。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但还是早早地就赶来了。一直等到红日高照,郑余庆才出来见客,并对仆人道:“去告诉厨师,要蒸烂去毛,别把脖子折断了。”客人们都认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但到吃饭时才发现,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一枚蒸熟的葫芦,并配以鲜美的酱醋。但郑余庆吃得香甜,客人只得勉强下咽。后人便用“烂蒸葫芦”表示饭食粗劣,也比喻生活俭朴。为此,郑余庆得名“葫芦宰相”。
至德年间,皇帝每次任命藩镇官员,定要遣宦官拿着幢节前往官员宅第索要钱财,次次皆可要到几百万缗。但是,唐宪宗每次任命郑余庆,都告诫使者说:“这户人家贫穷,不可胡乱索取。”
元和十五年(820年),郑余庆病逝家中,家人为其办丧事的钱也拿不出。皇帝得知后唏嘘不已:“知道郑余庆家贫,但不知道他竟穷到如此地步。”于是朝廷追加郑余庆一个月的俸禄,并追赠太保,谥号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