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维权|协调|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协会新闻 > 清廉金融 > 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 召公:甘棠遗爱
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 召公:甘棠遗爱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 0


在三门峡市陕州区,流传着召公甘棠树下听讼的故事,其勤廉爱民的佳话,在当地口口相传。


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西周初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因他采邑在召,故称为召公,陕州一带是召公的主政区域。


公元前1055年,年幼的周成王姬诵继位。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殷商王朝复辟势力四处活动,政局不稳,召公和周公尽力辅佐成王,并以陕为界“分陕而治”,周公营洛,召公治陕。成王过世后,他的儿子周康王姬钊继位,召公率领诸侯辅佐他。成王、康王统治期间,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刑罚四十年派不上用场),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


《陕州志》记载:“召公治陕以西,甚得民和,有司请召民,公曰: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对于国家治理,召公曾提出敬德保民政策,他顺应民心,勤政爱民,治理期间,社会安宁,民风淳朴。


“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的是召公为了不扰民,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政事,解决纷争,诉讼断案。他死后,人们不愿砍伐甘棠树,还做了《甘棠》诗纪念他。《诗经·召南》收录了这首诗:“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意思是:“多么茂盛的甘棠树啊,千万不要砍伐它,召伯曾经在下面停留过;多么茂盛的甘棠树啊,千万不要毁坏它,召伯曾经在下面休息过;多么茂盛的甘棠树啊,千万不要折断它,召伯曾经在下面演讲过。”


从此,北方山林间最平凡的甘棠树被人们赋予了清廉、爱民的意义,民间流传召公的故事大都发生在甘棠树下。传说召公曾在甘棠树下裁决一起婚姻诉讼。有两家人因为迎娶一名女子发生争端,召公根据女方意愿将她许给一户人家。事后,他又请来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经过反复琢磨,定下了男女婚姻需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迎亲的“六礼”,并公布施行。后世民间婚俗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由此而来。还有一次,召公在甘棠树下歇脚,看到一位领工者手执木棒毒打奴隶,并罚奴隶在烈日下暴晒。召公前去质问,“为什么毒打奴隶?”领工者答:“他们弄坏了工具。”召公怒斥:“他们弄坏了工具,你却弄坏了掌握工具的工具。”随即命领工者放了他们。


“甘棠遗爱”的典故代代流传,古时候人们用来颂扬离去的地方官,陕州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甘棠。唐玄宗李世民为召公的功绩感动,留下“树古棠荫在,耕余让畔空”的诗句。三门峡虢国文物陈列馆保存明嘉靖年间召公遗爱碑,有诗一首:“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于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


纵观历史,清正廉洁官员每个朝代都有,召公一直被视为中国廉政官员的鼻祖,甘棠遗爱的故事流传千年也反映了人们对官吏良好品德和作为的一种渴望和呼唤。一位先贤、一棵树木,穿越3000年幽长的时空,至今为人们怀念和称道。召公的为政和清廉,已经阐化为一种道德观念,穿越历史烛照我们的心灵。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时代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人们对为官清正廉洁的尊崇和向往。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的召公是官员的表率和为政的典范,他的精神光耀千秋,永远被世人铭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